东航甘肃客舱部开展“美加净”和“三清”活动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5-04-05 12:26:24

如果从概念上说,白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之后,就成为共性,共性的白既不是任何一物之白,却又是一切白色之物共同具有的,因而适用于一切白物。

[19]《郭店楚墓竹简》,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。而是从情的本性上说,它是可以为善的。

东航甘肃客舱部开展“美加净”和“三清”活动

今曰‘性善,然则,彼皆非与?[4]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之说,是一种中性的人性学说,他所说的性,是指人的生物性,如生之谓性[5]、食色,性也[6]之类。这种学说有点像环境决定论,即人性之善与不善,是由环境决定的。这是四端之心的一个根本特点。性是形而上者,情是形而下者,性是超时空的,当性落到形而下的情之中时,就有时间性了。我们说,四端不能脱离经验而存在,但是不能说,它是在后天经验中产生的,事实上它是先天的情感意识而见之于经验的东西。

[7] 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《世子》二十一篇,注说:名硕,陈人,七十子之弟子。性字本来由生字而来,且同声,从这个意义上说,告子之说有语言文字学上的根据,也有生物学的根据。这就是乃若其情,则可以为善矣,乃所谓善也的真正含义。

[11]孟子·告子上》四章。告子又说,人性好比流水,从东边决口则向东流,从西边决口则向西流。但是,告子的人性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,后来的荀子和汉代的董仲舒都受其影响。[18]《孟子·告子上》六章。

但是,孟子有一种强烈的信念,即只有性善论才能支撑起人的价值,而这种信念是在生命体验中获得的,是有深厚的生命根基的。孟子利用告子举例的弱点,提出水之性向下,证明人之性善,可说是一个很巧妙的类比。

东航甘肃客舱部开展“美加净”和“三清”活动

就像泉水开始奔流一样,终将汇入江河。白雪之白,犹白玉之白与?即白羽毛的白就是白雪的白,白雪的白就是白玉的白吗?回答也是然,即正是。根据所举的例子,人性主要是随社会政治环境而变的,比如周文王、武王之时,由于实行仁政,故民好善,则性也善。平常人们说,某某人是可做某事的一块才料,即有此意。

正如富岁多赖、凶岁多暴一样,非天之降才尔殊也,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[23]。对于这种学说,孟子实际上有条件地采纳了,即承认环境对于人性有很大作用,如富岁多赖、凶岁多暴之类。其区别,就在于情是具体的、丰富的、活生生的,而性是抽象的、形式的或形而上的。忍者残忍,其反面不忍就是怜惜、同情。

告子所说的生,是指天生的才质或资质,可概括地称之为生物性。凡是主张先验论的人,大都认为先验的就是形式的,将先验形式运用到经验中,就会产生认识,诸如此类。

东航甘肃客舱部开展“美加净”和“三清”活动

[4]《孟子·告子上》六章。[13]《孟子·万章上》二章。

但是,按照《性自命出》所说,有性而后有情,情是由性生的。[14]《孟子·万章上》二章。食色就是饮食男女,即人的生物性的需要。[22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二章。人何以能具有这四种道德情感呢?孟子用生活经验中的例子进行了论证。[3] 这显然是讲先天的道德情感的,但是,只有在小孩开始有了意识,在与父母兄弟的相处之中才能表现出来,而这些都是后天的、经验的,因此,也是活生生的。

这是顺推的,不是逆推的,就是说,顺着情感的自然发展而不加阻挠、陷溺和破坏,它就能够成为善。但是,将杞柳制成杯盘,是要加工改造的。

羞恶之心即是羞耻之心,恶者耻也,即厌恶之义。或相倍蓰而无算者,不能尽其才者也。

因为,由此即可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,可以确立自律原则。但这只是从概念上所做的分析,实际上,三者是连贯而不可分的。

这是说,它不是用先验形式组织经验内容,或将经验内容装进先验形式的结果。不过,这不是认识论的,而是存在论、目的论的,即不是指向一个对象从而形成意向性认识,而是自我实现式的目的性活动,与对象构成一种我与你的整体性的生命联系,而不是我与他者之间的排斥性关系。正是这一点,与孟子之说十分相似。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。

对此,孟子反驳说,你究竟是顺着杞柳之性而制成杯盘呢?还是毁伤杞柳之性而制成杯盘呢?如果真是毁伤杞柳之性而制成杯盘,那就是毁伤人的本性而为仁义了?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,必子之言也。但这也不是说,不需要人去扩充。

[5]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三章。孟子说: 乃若其情,则可以为善矣,乃所谓善也。

怵惕是恐惧之义,恻隐是伤痛之义,恐惧伤痛之心也就是同情爱怜之心。[21]《郭店楚墓竹简》,第181页。

故有物必有则,民之秉彝也,故好是懿德。这确实是二者的一个区别。因为按告子所说,性作为自然的生物性,本无善恶可言,环境能使其为善或为恶,则不是性本身的问题,环境可以改变它,但性本身是不是具有善、恶这样的道德意义,则是另一回事。因为竹简中的《性自命出》《唐虞之道》等文献,不仅大量讲情,明确肯定情就是情感,而且将情提到很重要的地位,提出命-性-情-道这样的思维模式。

但是,所谓自然人性论,只能从生物性的意义上去理解,而人性却不止于生物性。就人这一类而言,人性是由高于其他动物的道德性来说明的。

按照孟子所说,所谓若乃其情,则可以为善矣,并不是说,按照情感的实际表现,推断性是善的。这就是所谓直觉的证明。

至于有性善,有性不善之说,也没有举出提倡者,但意思是清楚的,即性之善恶因人而异。这场辩论很有意思,二人都用举例和类比的方法说明各自的主张,从相同的例子中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,如果单从辩论逻辑的角度来看,很难说谁是胜者。

顶: 8689踩: 22